审美紫砂

国家发改委认证中心认证专家 王光辉

紫砂人文文化

系列之一

二十多年未见的朋友突然打电话给我,一阵寒暄后,约定在一家茶舍面谈。

见面后又是一番客套寒暄,包间落座后朋友直入主题,迫不及待地说道:我带来几把紫砂壶您给看看,有现代名家紫砂、还有“紫砂七老”的紫砂、清代的紫砂…..您先看看这些检测报告。说着,递给我一沓A4打印纸。

我接过那一沓纸,问道:“这是什么?检测报告?”我犹疑地上下翻弄着。

“这是江苏产的仪器(注: 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EDXRF))检测报告,因为检测报告里现代紫砂壶矿物质数量与过去紫砂壶含量,有很大的差异。我想不通的是,都是宜兴紫砂,怎么会有如此差距呢?”

一边听,我一边认真地翻阅着这沓检测报告。“兄弟,你很有心吗!你这报告也正是我近几年研究紫砂的课题。”我郑重地望着他说,“问题不再紫砂上,在于制作紫砂器物的人上。”我指着一张检测报告说,“这张报告说的是清代制作的紫砂,矿物质含量有十几种;这张报告是现代紫砂,矿物质含量只有两种。可以肯定地说,一个是紫砂器、一个叫紫泥物。过去的紫砂是宜兴本地产的紫砂矿、经过风化、研磨后调以砂制作而成;现在市场上的所谓紫砂,一部分用类似的异地土壤,粉碎研磨后制作,徒有紫砂外观,却无紫砂本质!”

“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朋友听后,释然地笑道,“我这是买了泥巴呀!”

“快把紫砂壶拿出来,让我欣赏一下。检测报告的事情就不说了。”我喝了一口茶,望向朋友身边的大箱子说道。

“还是没改着急的脾气,有点耐心吗。”朋友笑微微地走向带来的大箱子,弯腰缓慢地将箱子打开,取出一个丝缎包装盒,“你看完,要给个评论呀!”

墨林珍珠釉紫砂壶

茶案上摆满了各种形状的紫砂壶,高矮、圆扁各不相同。“老朋友,你这是让我帮你摆摊吗?”我笑着说道。“哪里!我这是请您帮着长长眼,偷学您几招。”朋友也是笑呵呵地回道。几把壶评说以后,朋友神秘地一笑,“这把壶您再帮我看一下!我找过其他朋友看过,都说是一般,没什么特殊的,可是我自己总觉得其中必有玄妙。”

微信图片_20190418085225

朋友打开一个盒子,小心翼翼地从里面取出一件白色的紫砂壶来,微笑着放到我的眼前。我仔细地打量着这把小壶,真的是与众不同,又翻看壶底的落款,不禁思考起来。

思忖良久,我轻轻地再次拿起这把白色的紫砂壶,说道:“真是一把好壶哇!”

微信图片_20190418085303

“您知道这把壶?这是什么壶?什么时代的?”朋友有些意外的兴奋,连珠炮似问道,“快讲讲,我都郁闷好久了。”

“说它是一把难得一见的紫砂壶也不足为奇!我在紫砂行业几十年,这是我见的第二把珍珠釉紫砂。以前鉴定的只是残品,这把完好无损!”我品玩着手中紫砂壶,意味深长地说道:“你想知道这把壶的内情,我就用格物的方式给你讲个明白,谁叫我们是老朋友呢!”朋友瞪大了眼睛,聚精会神地听着。看着朋友紧张的神情,我把嗓音提高了一些,顿顿嗓子说道:

“从外形看,这把壶是明代大富商、大才子项子京首创的墨林壶。过去的富商,有许多都是文墨了得的才子。项子京不仅是收藏大家,也是一个十足的文化艺术鉴赏高手。这把壶的设计就是来源于此人。你看这壶身、壶嘴、壶把三者和谐地安分己位,各有各的形态,三者合一贯注,俨然是一位彬彬君子,泰然地与人交流或独自思考!”我指着壶的釉面接着说道:“这种紫砂壶上釉工艺来源于瓷器,制作工艺复杂。首先将白色瓷釉吹到胎面上,然后用一千多度的高温烧制。烧成后,着釉体的表面就会出现这种光亮透明,凸凹有致的物品了,立体感非常强。过去紫砂烧制温度很难控制,达到1200度后,出窑器物损坏率很高。我记得珍珠釉烧制温度大于1200度,所以成品很少。”

“你这把壶怎么得来?这把壶当时的主人一定是了不起的人物!”我话题一转,抬起头向朋友问道。“王老师,您继续讲!我一会儿再给您讲!”朋友从关注的情绪里惊醒,意犹未尽般地说道。“好吧,再说壶的底款:兢梅清香!”我整理了一下衣袖,随后补充道:“据说兢梅清香四个字,是乾隆时乾隆书斋款,乾隆这个皇帝算是有才学的主儿,又喜好风雅,所以想到用雪中梅花傲然开,竟是人间一书斋,寓意深远呀。乾隆时期才子纪晓岚等都是兢梅清香书斋的常客。好了,我格物推演就到此吧,你讲一下此壶来历吧?”

朋友发呆地听着,听到我的问话就说道:“王老师,有水平!二十年弹指,您有点阳春白雪的味道。”“行了,别捧了,再摔倒我。”我打趣地说,“讲一下宝物的故事。”

“几年前我去湖南出差,经过一户人家搬家。看到一个小孩拿着一把壶玩,我看着这壶挺有意思。您也知道我非常喜欢壶,看到好壶就走不动道。我凑上去仔细地看这把壶,非常完好。我就对那个小孩说,你家大人呢?后来出来了一个军人,说是小孩的家长。我说明缘由,说想买小孩玩的壶。那个军人看到小孩拿着壶,就训斥起来,然后夺过壶、拿起盖子,小心地放到一个包装盒里,说这壶不能卖。经过我软磨硬泡,帮着他们搬家什,最后搞定。后来湖南当地的朋友告诉我,那家主人祖上是大名鼎鼎的曾公、曾国藩,当地很多人都知道。”

听后,我也就恍然大悟了!真是应了古人一句话:有德者居之!曾文正公确乃一代雄才的楷模呀!

“玉成窑”乃紫玉之坊

朋友得到如此“孤品宝物”当然心内喜悦,非也请我开怀畅饮。我说到,“我们这么多年没见,小酌没问题!我提议还是按照以前的样式,我们外边买点熟食小菜,去你住的饭店房间里边喝边聊。”朋友听后,更是欣喜,“我以为你名气大了,势也大了呢。英雄不改初心,兄弟佩服!好,就听你的,我收拾一下,我们开心地去喝酒吹牛!”。

“王老师,大驾光临,欢迎。来,就坐吧!”朋友伸出手邀请的姿势说道,“不成敬意,入座开喝吧!”“还有你们家乡特产醉鱼,太好了!”看着一桌熟食荤素搭配,我脱去外套,毫不客气地坐了下来。

三杯酒下肚,朋友的兴致也上来了,“王兄,你说清代紫砂什么时期最好?”

“这还用说,当然是康、雍、乾三代的紫砂是上品了。康熙时期珐琅彩紫砂的艳丽、雍正时期素雅返璞、乾隆时期文人精神的叠加…..这三朝的紫砂壶可谓百花争艳、工艺繁复璀璨呀。宫廷紫砂可谓引领社会饮茶、用壶新时尚啊!”

“那民间流通的紫砂呢?”朋友追问到。

微信图片_20201228105843

“康熙时代的陈鸣远紫砂、仿生器咱们就不提了。前有陈曼生、后有梅调鼎!这句话你听过吗?”看着朋友好奇地抚摸酒杯,我继续说道:“来喝酒,听我慢慢道来!”学着说评书的调儿,我又说道:“话说光绪、同治年间宁波有一个书法大家、海派画家梅调鼎,邀请金石、书画名家、文化名人,紫砂制作能手王东石、何心舟等人聚会于宁波慈城建窑烧紫砂,。烧出来有花盆儿、花瓶、紫砂壶形态各异,文化气息浓郁、底蕴醇厚,风靡大江南北。真乃是紫玉玉成意,系月当悬垂,凭空缀新星呐。”

微信图片_20201228105834

一番话语,空气中弥漫着轻松和开心。

“你说的是玉成窑紫砂吧?”朋友笑着又端起酒杯,“喝口酒,正好有件玉成窑紫砂图片想请教呢!”说着,二人碰了一下酒杯。“您看这把壶怎么样?”

玉成窑

我接过手机,仔细地翻阅着壶的图片。“今天酒有微醺,意有绵绵,我就多说几句。这把壶从图片看确是玉成窑紫砂,而且是紫砂高手王东石所制,书画兼得。但是这把壶,如果从审美角度看,可以说远胜原本器物。可以说二次创作效果更有魅力!”“别打断我,听我慢慢地给你聊。”我抿了一口酒,继续说道,“这个二次创作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时间久远带来的自然包浆魅力;第二个层面是当时壶主人细腻的勾勒!原本这把壶用的是段泥紫砂,但是外观似乎又挂了一层紫釉或紫彩,其实这不是紫釉,是茶渍留下的痕迹!”我看了一眼面露疑色的朋友,“为什么是茶渍?这要从紫砂壶的养壶讲起,养壶是紫砂壶的另一大乐趣。养壶有文养、武养两种。你这把壶,显然是文养的,当时壶的主人一定是个心态平和、气度温雅的书生。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包浆的均匀方面就可以看出来了。”

“文养紫砂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每天喝茶时,倒出一杯茶,用毛笔或小刷子,在壶的周身涂抹茶渍。不像现在有许多人喝茶,壶嘴漏水、把一把挺好的壶弄成前列腺发炎。用毛笔蘸着茶渍,均匀地刷在壶身上,久而久之就出现了这个二次创作了。养壶也是玩壶人的一大乐趣呀!”

“您再往下翻,还有一把玉成窑紫砂图片。”朋友这时心里一定是欢喜的,掩不住的快乐溢满神态。“对,就是这把洋筒壶!”

“这把壶也不错,不过我要纠正你一下你的错误。兄弟,这不是洋桶壶!准确名称是:汲直壶!”

微信图片_20201228121608

“汲直壶?!我头一次听说,一直把它叫洋桶壶呢。”他不好意思地举起酒杯,“我喝干了,您随意。不过你要说说汲直壶的缘由。”

“洋筒壶和汲直壶外观有些相似,但是汲直壶的特点非常突出。直筒、短颈、折肩,壶嘴挺拔刚直,口盖平直、弥合紧密。”我一边比划着一边说道,“这个壶型是曼生十八式里的一个造型。据说曼生夜读《汉书》所得,据《汉书》中记载,汉武帝时期,有一个为人耿直的大臣叫汲黯。汲黯敢于直谏政事,刚正不阿!汉武帝更是赞誉他是社稷之臣、守节死义!汲黯方直,故世谓之汲直!曼生心佩汲黯直言切谏之气魄、胆量,故而设计此壶。还有一种造型是壶把似耳朵的!壶身上隶书疏景二字有力,刻画梅花开放的,绽放自然、舒展;含苞的,内涵若敛,意味深长!这把壶的制作者是“玉成窑”另一个御制大师何心舟的作品!”

“啊?这么多年没有见面,你都可以称为紫砂百科全书了!”朋友听后,满意里兼着打趣地说道。

“差的远了,微末些事不足挂齿。咱哥俩今天不许再提紫砂事情,只须喝酒侃大山!”我提议道。

“好,就听你的。咱们杯酒论英雄!”朋友附和着,举起酒杯!“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传文荟、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作品,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contact@tcpc.org.cn
0
分享海报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