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杨震“四知”中地知的认识

文/智渡禅师

  在中国古代东汉时期、也就在一世纪前后。那时中国的朝廷、官员是推举制的,有位时任荆州刺史的地方官员杨震先生,发现有位叫王密的秀才、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他调任东莱太守,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时,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俩人聊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已是深夜。王密准备起身告辞,突然他从怀中捧出黄金,放在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我准备了一点小礼,以报栽培之恩。”杨震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所以才举荐你为孝廉,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可你这样做,岂不是违背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厚望。你对我最好的回报是为国效力,而不是送给我个人什么东西。”可是王密还坚持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杨震立刻变得非常严肃,声色俱厉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王密顿时羞愧难当、满脸通红,赶紧带着沉沉礼物、消失于夜幕之中。

  杨震为官,从不谋取私利。在任涿郡(今河北省涿县)太守期间,从不吃请受贿,也不因私事求人、请人、托人,请客送礼。他的子孙们与平民百姓一样,蔬食步行,生活十分简朴。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坚决不肯,他说:“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

  在学人看来,“清白”是为政生态,无论国内、国际,各国人民均崇敬像杨震这样的“清白官员”;“清白官”也是各国廉政建设共同追求的廉政生态。中国古人言:“三尺头上有神明”。除了自己的应有良知,也不能无视对方的良知,何况“三尺头上有神明”,“三尺”之外还有“时空”中的“天”道规律约束着。这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四知”认知,国际社会也应倡导、普及并达成共识,以便成为整个国际社会为人、为官道德准则的标尺和方向。

  犹如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当没有出现泥石流时,人们只看到树木可以造房或罩隐;当出现泥石流、山洪频繁时,人们才认识到树木还能固土、肥地;进而认识到不同的树木配置,还能让树林改善空气环境,让人们得到健康等等更多的利益。

  “四知”理念中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也包含了反向的含义,即知天、知地、知你、知我。天者时空、我们均处在其中;地者即自然,即万物生灵,毛泽东提及的“群众的眼睛”,便是地知的具体体现,包含人民群众的公知、合乎自然规律的主观意识等思想活动,也就是我人所处的环境;你者,即对方;我者,即自己、包括内在的良知、觉知、对自己的把控力。

  知地,首先是脚下的土地,即生态的自然环境,也就是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好比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犹如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渐次推进,不仅仅是理论成立的需要,也有理论落地的过程和土壤(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适应过程。

  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应该如何理解呢?绿水青山是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意思是以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资料、服务于人类文明时,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在尊重、了解、保护其发展的前提下,建设良好的、生活富裕的文明社会为目标。

  人与“绿水青山”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不可因其无言,就凌驾于自然之上,应在尊重其发展之必需前提下,利用自然;应在了解、重视其发展所需的充分前提下,改造自然。

  有百度文章解读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根本上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的传统认识,打破了发展与保护对立的束缚,树立了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立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的新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坚持生态为母,应该优先发展的原则,才能不断创造条件,如母爱子地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为人类造化出“金山银山”。

  在经济发展过程、尤其在产业规划中,对“天”不知、对“地”无知,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识不足时,就会发生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就会造成“逆天”,就会令该地方损伤、乃至伤失“金山银山”。为此,在经济建设将触及自然生态时,必须加强自然生态调查;建设过程中若有损害自然环境,必须予以生态修复和治理,重新恢复绿水青山。如此,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才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格局,才能保障生态安全,建立生态文明。

  如《管子·立政》:“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人朴素而睿智的生态思想。意思是:若山泽能够防止火灾,草木种植繁茂生长,国家也就富足了。巍巍高山、碧海蓝天、茫茫草原、洁净沙滩、茂密森林、湖泊湿地、乃至冰天雪地都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慷慨馈赠,也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最大本钱。自然资源作为劳动资料在社会生产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还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这说明“绿水青山”不但是人类眼前的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还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基础性和本源性的财富。一切的经济财富、社会财富离不开“绿水青山”。这一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人类生存环境、生态高标准为导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一体化资源,使其两者浑然一体,以利建设生态的环境与文明。这正契合时代发展需求,以及历史发展所赋予的时代使命。

  拿中国大天台山举例便可见一斑,譬如要发展文旅康养产业规划时,宜在天台县南山区块打造一片示范区,犹以药食两用植物、天台药食材、浙八味等为主,形成“天台药王谷”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加种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如山鸡椒、元宝枫、杜仲、流苏、厚朴、乌药、辛夷、白术、百合、黄精、石斛、以及多种菌类等等,形成立体林业。四季交替,不同时期、有不同景色;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还有生态效应,并尽可能地提升区域空气中负氧离子的浓度,以利区域开展文旅康养、增进炭中和。这将是为世界人民造福的优良的公益举措。

智渡禅师,俗家姓张,生于浙江仙居,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已并入武汉大学)。出家后常住浙江天台山慈恩寺, 2003年5月担任慈恩寺住持至今,同年7月成为佛教天台宗46代、2015年10月成为禅门沩仰宗第10代法嗣。同时,禅师尚是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理事、镜心印社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中心主要创办人、兼任慈恩寺佛教艺术研究院代院长,中国玉观音慈善义诊队顾问、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特聘哲学教授、郑州市逻辑学会顾问、中国科学管理研究院人才研究所荣誉顾问、《国家治理与人才成长战略研究课题》研究员。

出版的书籍和纪录片有《佛门探宝》、《幸福大道》、《临终关怀》教导片等。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传文荟、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作品,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contact@tcpc.org.cn
1
分享海报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