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绣遇枫香染:非遗融合绘就 “指尖经济” 新图景

3504458261c0089ff707eccb6492029e

当岭南绣艺的细腻针脚遇上黔地枫香染的古朴纹样,一场跨越地域的非遗对话在贵州惠水县悄然展开。7 月 28 日,由粤黔两地协作推动的 “广绣 + 枫香染” 非遗融合培训班正式启动,这不仅是两项古老技艺的碰撞,更是 “指尖技艺” 向 “指尖经济” 转型的生动实践。而在这片土地上,早已有人为枫香染的传承与发展默默耕耘,她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印染技艺州级传承人冉光津。

5f74a2a4d09ca11f14a3772cb6a8c34e 针尖上的跨界:东西部非遗协作新探索

本次培训班由惠水县总工会等多部门联合举办,授课团队由中国首届大国非遗工匠、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元亲自带队。作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王新元不仅带来了广绣 7 大类 30 余种针法的精髓,更带来了 “非遗跨界” 的创新思路。

“我们不仅要教会大家怎么绣,更要帮助大家靠手艺真正过上更好的生活。” 王新元在开班式上的话语道出了培训的初衷。现场演示中,他将广绣的精细技法与枫香染的民族符号巧妙融合,精致的绣品引得 50 余名参训学员频频惊叹。这些学员中,既有资深老手艺人,也有年轻非遗从业者,他们正期待通过培训掌握融合技法与市场思维,推动当地绣品从 “土特产” 向 “文创精品” 转型。

广绣色彩浓郁、光影丰富,枫香染则以蓝白清雅、纹样古朴见长,二者的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取长补短:用广绣的细腻提升枫香染的工艺质感,借枫香染的民族元素赋予广绣地域文化魂。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绣品的整体美感,更开辟了产品附加值更高的新赛道。

依托王新元创办的聚元祥广绣品牌在市场化、标准化方面的优势,培训构建了从教学到销售的产业闭环。培训结束后,合格学员可直接对接企业订单,预计平均月收入可达 2000–3000 元,优秀者还能到广州的广绣艺术馆深造。正如王新元所说:“让传统手艺在新时代里拥有产业生命,是我们助力乡村振兴的初心。”

/Users/zhongguochuantongwenhuacujinhui/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50811143750/output_1.jpgoutput_1

故土上的坚守:冉光津与枫香染的十年深耕

这场非遗融合的背后,离不开枫香染自身深厚的传承根基,而冉光津正是这一根基的坚定守护者。1989 年出生的她,土生土长于黔南,十年来深耕家乡民族文化研究,从教育岗位到自主创业,始终与民间文化紧密相连。

2011 年起,冉光津先后在惠水县芦山中学、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任教,期间还在文化企业积累了从生产到市场的全链条经验。2016 年,为专注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染,她毅然辞职,于 2017 年创办贵州津致雅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启了非遗产业化之路。

0f555010539974fa01a76c6519a6192c 从技艺传承到产业赋能

在冉光津的推动下,公司已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企业活动 500 余场次,为近万人次农村女性培训枫香染技艺。通过全国妇联 “天才妈妈・枫香染梦想工坊” 平台,她为低收入家庭女性提供就业岗位,累计带动 200 余名农村妇女就近就业,年人均增收超 3000 元,辐射 500 多个家庭增收致富。

她不满足于单一传承,更积极推动枫香染与时尚结合:2019 年带领团队斩获黔南州妇女特色手工技能大赛冠军;2023 年,“枫香染进校园” 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文创产品亮相中国 – 东盟教育交流周,还走进中国国际时装周公益秀。这些实践让这项非遗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持续提升。

/Users/zhongguochuantongwenhuacujinhui/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50811143824/output_1.jpgoutput_1

甘作人梯的传承情怀

“没有党和政府的培养,没有乡亲们的支持,我的事业走不到今天。” 冉光津常说。她不仅打理公司事务,更深耕民间文化调研,2019 年起担任都匀市两所小学的枫香染授课教师,开创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先河。她的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 “黔南州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个人也荣获 “贵州省最美绣娘”“黔南州先进传承人” 等称号,其创业故事被《人民日报》《中国妇女》等媒体报道。

如今,她仍在不断探索:向民间艺人请教、提升自身技艺、培训新一代传承人,用行动诠释着 “作人梯” 的承诺。

/Users/zhongguochuantongwenhuacujinhui/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50811143849/output_1.jpgoutput_1 融合共生:非遗振兴的时代答卷

广绣与枫香染的相遇,是东西部文化协作的缩影;冉光津的坚守与王新元的赋能,共同勾勒出非遗振兴的路径。从技艺传承到产业发展,从文化保护到经济增收,这些实践不仅让古老手艺在当代焕发新生,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当针尖的温度遇上文化的厚度,当跨界的创新遇上坚守的初心,“指尖技艺” 正稳步转化为 “指尖经济”。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民族团结之花与非遗传承之花共同绽放,书写着新时代文化振兴的精彩篇章。

ed50404be0d90699085c5bbdd93c27aa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传文荟、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作品,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contact@tcpc.org.cn
1
分享海报

评论0

请先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