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之名 山西篇十 运城市

作者: 山西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原巡视员 王建国

运城市

山西省西南部。运城自古本无城。 运城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主要由来运铲盐的“农民工”组成。历史上运城即盐池,由安邑治和解州管辖。 元顺帝时称运城,当地自古盛产池盐,元代盐运大兴,设运司衙门,运司驻地路村遂称运城,1958年置运城县。1983年设市

闻喜县

山西省南部,同蒲铁路线上。据《汉书·地理志》,汉武帝元鼎六年,北征匈奴至此,闻南粤大捷,始改县名为闻喜。北魏属正平郡。隋初郡废县属绛州,宋属解州。历代县名未改。
闻喜县历史悠久。现存有唐玄宗所书的御碑和韩愈撰文,祁隽藻书写的裴度平淮西叛乱的“平淮西碑”,二者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闻喜历史上是出人才的地方,见之史册的有地理学家裴秀、文学家郭璞、历史家裴松之、法学家裴政以及唐代名相裴度、南宋名相赵鼎、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等。仅裴氏一门历代做过宰相的有五十九人,做过将军、尚书、御史等的有二百多人。正如宋代名相司马光所说:“闻喜士大夫之林薮也”。

新绛县

山西省西南部。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西周时期,武王封文王第十七子为郇(xun又huan姓)侯辖今新绛地,为侯国。春秋时期,郇国为晋所灭,此地属晋。汉置临汾县。明为绛州。1912年改称新绛县,以绛县相对命名。

垣曲县

山西省南端。战国时为魏国王垣邑,汉置垣县。宋改为垣曲县。据《垣曲县志》,垣指王屋山,山形如垣(按,垣指黄土高原地形,意为陡峭的山上平地),曲指河曲,县当黄河九曲之一,因称垣曲。

河津市

山西省西南部,西隔黄河与陕西省为邻。秦置皮氏县。北魏为龙门县。宋置河津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河津县,地当黄河、汾水汇流处,城当滨河要口,因名河津。1994年设市。

盐湖区

尧“定九州贡赋”,属冀州,“禹践天子位于安邑”,。西周时安邑、解梁同属晋,战国时归魏,魏都安邑。秦置郡县,安邑为河东郡治所,解梁属之。西汉安邑为河东郡首县,始置解县。隋开皇十六年(569),安邑县兼置虞州,。明,安邑县隶平阳府解州。 清依明制。雍正二年(1724)九月,解州升为直隶州,隶平阳府,领安邑、夏县、平陆、芮城、垣曲五县。1950年运城专区治运城。 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改运城县为运城市。 200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改运城市为盐湖区。

永济市

古称蒲坂,相传为舜帝之都。战国时属于魏国,称蒲邑。秦置蒲坂县,王莽时改蒲城。东汉复名蒲坂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蒲坂县置河东县,大业二年(606年)省蒲坂入河东县。洪武二年(1369年)省河东县入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为蒲州府,并设附郭永济县,以境内永济渠命名。1912年废府存县,1958年与安邑、解虞、临猗三县合并为运城县(现运城市)。1961年析运城县复置永济县。1994年1月撤县设市,目前隶属于地级运城市

临猗县

尧舜时代,临猗县地近国都,皆为甸服之地。夏属冀州之域。殷商时,为“郇瑕氏之墟”。西周为郇伯封地。春秋时,猗氏、临晋均属晋。战国时属魏。秦分天下三十六郡,临猗属河东郡。西汉二年,置解县及猗氏县,属司隶部河东郡。 唐元宝十三年,更桑泉为临晋,宋至道三年,猗氏、临晋属永兴军路河中府。 1954年由原临晋、猗氏县两县合并而成,各取县名首字为今名

万荣县

中国笑城山西万荣,万荣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西北部,黄河东岸。东靠稷王山脉与闻喜县、运城市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韩城相望,南依孤峰与临猗县接壤,北眺吕梁与河津市、稷山县为邻。秦置汾阴县,唐武德三年于今城关南6.5千米古城村北置万泉县,开元十一年(723年)汾阴县改宝鼎县,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宝鼎县改荣河县,金时荣河县升荣州,万泉县属之。元降荣州为荣河县,民国初年2县改属河东道,道废后直属省。1920年荣河县自宝井村徙治今城关西南25千米荣河镇。1954年并万泉、荣河二县,设万荣县,以二县首字命名。

稷山县

稷山,春秋称“稷”,属晋。汉为河东闻喜县地,北魏太和十一年置高凉县。相传后稷曾于县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穑,后称此山为稷王山,遂于隋开皇十八年改高凉县为稷山县。

绛县

唐尧、虞、夏、商本境属冀州地。春秋属晋。晋献公派大夫建都城聚(聚,县城南5公里南城村,名车厢城),将群公子全部杀光,始将此地命为绛。晋景公迁晋都于新田(今侯马市一带),命新田为绛,故成原晋都绛为故绛。东汉建武十一年(35),改绛县为绛邑县属河东郡。魏正始八年(247),属平阳郡。隋开皇元年(581),属绛郡。隋开皇三年(583),郡废,绛县属绛州。 直至元明清都置绛。全县处于中条山东段西北坡倾斜部分,中条山主峰舜王坪距县境不远。

夏县

古时称为安邑,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号称“华夏第一都”。遗址称“禹王城”,位于近山西夏县西北7.5公里处。至今尚有城垣残迹 战国时期国早期都城

平陆县

山西省南端,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带,北靠中条山与河东盆地相依,南临黄河与河南省三门峡市相望。东接黄河小浪底枢纽与九朝古都洛阳、河南省会郑州为邻,西越芮城华山西安为邦。历史悠久,一万五千年前,即有华夏部落在此繁衍生息。周武王封虞仲为虞国,春秋时为晋大阳邑,以在大河之阳,故名。汉置大阳县,属河东郡,西汉置县,晋因之。天宝元年(742)陕郡太守李齐物开三门以利漕运,得古犁铧,刃有篆文“平陆”二字,遂改名平陆县。先后名东平陆县、平陆县、乐平县、平陆县、中都县汶阳县、汶上县。

芮城

殷商时属方国,称“芮国”,西周初分封诣侯,武王封姬姓子弟于此,称魏国,魏城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秦置郡县,魏属河东郡。汉立河北县于魏城,仍属河东郡,相沿至晋。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始建芮城县于今县城。隋初芮城县属蒲州唐武德二年(619年)设芮州,辖芮城永乐河北(平陆)等县。元、明、清芮城县属解州。民国36年(1947)4月29日芮城县解放,芮城、永乐县属晋鲁豫边区太岳行政区第三分区。民国38年(1949)7月1日,永乐县并入芮城县,同年8月1日划分山西省运城专区,芮城县属之。

结语

山河之名山西篇章完结。感谢山西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原巡视员王建国、太原市科贸服务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的供稿及整理。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传文荟、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作品,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contact@tcpc.org.cn
1
分享海报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