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之名 山西篇五 长治晋城市县

作者 山西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原巡视员 王建国

长治市

山西省东南部,全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有上党之称,文献载“居太行之颠,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 。神农氏炎帝就曾在这里尝百草。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家分晋,长治为韩国别都,称“上党郡”。隋开皇时改为潞州,后几经变更,唐时改为河东道潞州上党县。明嘉靖年间改称潞安府,设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由此而得名。清朝时继旧制为潞安府长治县。1945年设长治市。

长子县

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西侧。尧封长子丹朱于此,故名“长子”。尧王的故里、丹朱的封地、精卫的故乡、西燕的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西汉置长子县。2007年被评为中国千年古县。

平顺县

山西省东南部。明置平顺县。据嘉庆《一统志》,明镇压潞城、壶关间青羊山农民暴动后就地置县,取太平顺化,故名。

襄垣县

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侧。古代属赵国,赵襄子筑城于此,故名襄垣。西汉置襄垣县。

沁源县

山西省东南部,汉置古远县,后魏改称沁源县,因在沁河之源而得名

屯留县

山西省东南部,长治盆地西侧。春秋时赤狄邑,谓之留吁。鲁宣公十六年(公元前593年)为晋所灭,称为纯留。战国时称屯留。屯或为纯之讹。西汉置屯留县。

黎城县

山西省东南部,晋东南地区东北部。商时为黎国,隋开皇十八年(698年)置黎城县。故治在今县治北十里古县村。因古黎国故城,故名黎城县。

潞城县

山西省东南部,长治盆地东北部。春秋时期称做“潞氏国”、“潞子国”。潞子婴儿为其君。“潞子国”其统治地域在今山西省潞城县、黎城县至长治市北一带地区。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潞国被晋国所灭。汉置潞县,因古潞(一作潞子)国为名。据《水经注》:“(潞)县故赤翟潞子国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潞城县,因故治在今潞城东北四十里古城村,故名。1994年设市。

沁县

山西省中部偏南,太行山西、太岳山东侧。西汉置铜鞮(di)县,属上党郡,隋代、五代改属沁州。金、元为沁州治。明洪武初铜鞮县废入沁州。 清称沁州。1911年改为沁县。县因州名。

壶关县

山西省东南部,东以太行山与河南省为邻。汉置壶关县。晋末废县。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于羊肠坂羊头山之扼置壶关县。因地形而得名。据《水经注》:“漳水又东北迳壶关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故黎国也,有黎亭。县有壶口关,故曰壶关矣”。

武乡县

在山西省中部偏南,太行、太岳两山脉之间。据《水经注》,武乡县,以城濒武乡水得名。晋置武乡县。

晋城市

山西省东南部。汉置高都县。隋称丹川,唐武德三年(621年)改置晋城县。因赵韩魏三家分晋地,封晋郡于此,故名。贞观元年(627年)徙治于今县城。取晋城为名。1983年改县为市。

高平市

山西省东南部,太焦铁路线上。古称长平,泫氏县。北魏改称高平县。因四面皆山,中有平地,故名。1993年设市。

陵川县

山西省东南部,与河南省为邻。汉代为泫氏县地,北魏为高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陵川县,以县有陵阳水故名陵川。又据《读史方舆纪要》:陵川县“以县多陵阜而名”。

阳城县

山西省南部。汉置濩泽县,因濩泽得名。唐置阳城县。县治原为濩泽县阳陵驿,因以名县。

沁水县

山西省南部,中条山与太行山之间。西汉置端氏县,北魏置东永安县,隋改为沁水县,因境内沁水得名。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传文荟、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作品,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contact@tcpc.org.cn
0
分享海报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