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借力特色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

  渔船,富有疍家特色的建筑,俚街塔楼、戏台和商铺……主打传统美食和文创产品的茂名晏镜·疍家墟(以下简称“疍家墟”)俚街西段(年例广场段),今年五一正式对外开放,迎接四方游客。按照政府规划,再过数月,待民宿集群、塘霞客厅等项目陆续投入使用后,疍家墟全貌也将与公众见面。

  疍家墟位于茂名市电白区南海街道晏镜社区下辖三条自然村之一的塘霞村。在茂名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于2021年10月份启动,致力打造成为茂名乡村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疍家墟分三个片区进行建设,其中,塘霞客厅以展现乡村振兴成果、提供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塘霞俚街聚焦疍家传统文化、俚族文化等,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年例广场则侧重于展示乡村群众文化、传统风俗习惯。

还原疍家人以海为生场景

  在疍家墟景区俚街西段入口处,几艘老渔船和几张捕鱼网,生动还原了疍家人以海为生的场景。沿着景区道路一路向前,富有疍家特色、俚人特色的仿古渔村建筑映入眼帘,满满的“疍家气息”。

  疍家墟项目是茂名市实现镇村同建同治同美,大力实施“百墟千村振兴计划”的重要示范平台,将打造为渔工文旅相结合的乡村振兴新样板。今年,茂名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强县行动和“百墟千村振兴计划”,聚焦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各地依托本土资源,以墟镇、乡村为对象,打造独具特色的油城墟、疍家墟、窦州墟、高凉墟、橘州墟5个样板墟和“一湖一湾一港一城一区一带”6个示范群建设,推动墟村联动,构建以点为基、串点成线的乡村振兴新格局。其中,疍家墟由茂名水东湾新城管委会负责牵头建设实施。

  去年12月,茂名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印发了《打造高水平乡村振兴“茂名样板”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形成特色农业产业茂名样板、美丽宜居乡村茂名样板、城乡融合发展茂名样板、党建引领“三治融合”茂名样板四大样板的工作目标。

  茂名市委、市政府对疍家墟项目的建设高度重视,茂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袁古洁,市委副书记、市长庄悦群多次带队到塘霞村调研指导,加快推进各项相关工作,并组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晏镜俚村样板。茂名市委常委、副市长、茂名水东湾新城党工委书记朱海龙也多次到塘霞村调研。

为当地稳就业增添新思路

  疍家墟开工以来,给塘霞村带来更多“生机”。按照项目方案,水东湾新城作为牵头单位,与电白区政府共同负责村道、雨污管网、垃圾收集站、文体设施和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华侨城茂名公司、茂名水东湾新城控股集团投资8000多万元,开展有福城、塘霞俚街、民宿集群等商业设施建设。

  放眼望去,硬底化环村公路贯穿整个村庄,“四小园”平整绿化、村内污水主管网基本完成……乘着疍家墟建设的东风,塘霞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短时间也有了明显变化,也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村里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提升,道路干净了,空气质量也变好,感觉特别舒服。”自从疍家墟开工,塘霞村的变化都记在村民林强的心里。

  时代的发展促进了新业态、新产业的变化,从而带动职业机会的变化,给当地稳就业增添新思路。

  常住人口2500多人的塘霞村,原是一个小渔村,村民主要从事渔业、皮鞋加工及外出经商务工等。疍家墟依据当地实际,结合农业、渔业和皮鞋加工业的产业基础,探索通过建设海鲜美食街、皮鞋街等业态,不仅加快了产业资源的融合,也带动塘霞村及周边村落部分村民的就业。

  “预期将来大部分村民都能凭借这一文旅项目实现‘家门前上班’。”疍家墟项目华侨城运营商负责人杨平表示,项目全部落地后,在成果共创共享的模式下,村集体的营收也将实现多元化。据估算,在景区的带动下,预计20年租期内可以给村集体创造3000万元以上收入。

特色文化加持 打造文旅产业群

  在疍家墟的规划上,水东湾新城以村企合作为抓手,选派项目管理处负责人作为驻晏镜社区第一书记,加强各级部门上下联动,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充分运用得天独厚的滨海生态资源,深挖海洋文化底蕴,围绕历史传承的冼夫人文化、俚族文化、疍家文化和渔商文化等,打造疍家墟、南海开渔节和塘霞俚街三大地理标志。

  “疍家墟作为南海岛晏镜岭景区的‘门户区’,将起到以‘小切口’带动南海岛大变化的效果。”杨平表示,疍家墟项目全部建成,将涵盖滨海运动、美食餐饮和体验创作元素,利用动线引导和营销引流等方式,可共享第一滩、晏镜岭栈道等景区的旅游资源。“即使是在当下,每年游客量保守估计在50万人次以上。”杨平说。

  未来,中国第一滩、晏镜岭、童子湾和疍家墟等景区的融合发展,也将伴随着广东滨海旅游公路的贯通,门户效应将更为增强,逐步迈向更高规格滨海旅游景区。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传文荟、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作品,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contact@tcpc.org.cn
0
分享海报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