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佛教文化遗产论坛峰会举行

佛家思想是我国的三大传统哲学思想之一,在其诞生至今的2000多年时间内,有大量文化遗产存世,是我国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宝贵资源。这些遗产的保存现状如何?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在2021年12月24日举办的博鳌佛教文化遗产论坛峰会上,专家就此问题深入研讨,共同发声。

峰会上,全国40多家单位的专家围绕我国佛教文化遗产资源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发展,分别从考古、科学、史学、佛学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峰会围绕“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的讲话精神和“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和博物馆化服务模式在佛教文化遗产中的应用,建立佛教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传承与发展的国际化、标准化、人性化服务体系,实现佛教文化遗产在文化自信、爱国主义和社会公益方面的应用,推动“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与共识。

一、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一带一路”合作

加强佛教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和发展,是推动“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方面。

我国与佛教相关的文化遗产总量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5左右,“这是讲好中国故事,‘让文物活起来’的坚实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杨丽丽说,“在推动中华文化全面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佛教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承与发展至为关键”。她认为“一带一路”国家大多数是佛教国家,而佛教文化遗产是“一带一路”国家的共同语境,要发挥佛教文化遗产的通识性和自明性优势,推动“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李世强台长强调:“佛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也国际文明互鉴和融合发展的成功范例”。

“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最少应该了解从印度传出来的佛教思想”,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全柏音在主旨报告《中国佛教文化遗产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反思》中引用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论述。“佛教传入中国,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演变,已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在促进亚洲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鉴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全柏音说。

二、依托科技创新,夯实遗产保护基础

佛教文化遗产类型多样,涉及园林、建筑、文献版本、书画、雕塑、医药、素食、茶道、香道等多个方面,其保护和利用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创新的系统工程。作为峰会的主要发起人,冯广平博士说:“佛教文化遗产的材质、结构、形制、功能的科学解读需要史学、艺术、科学和佛学专业人士的通力合作,而对于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则需要进一步整合材料、信息、工程等学科的相关成果。”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张建伟研究员在总结河南省古塔修复与重建的实践经验中提出:“像安阳修德寺塔一样的珍贵佛教文化遗产,在遗产内容的解读上需要更多相关学科的专家参与,在保护技术上也需要更多先进的相关学科成果支持”。

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影响当前佛教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因素。全柏因副秘书长在主旨报告中说,“许多寺院文物保护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寺院方丈的文物保护意识的高低”;佛教文物研究和保护的专业人才匮乏,“与国内遗留的众多的寺院文物,大量的佛教文化遗产研究不成比例”。

“我国的寺院园林由于敬畏心和业主式管理双重因素的作用,虽经王朝变更和兵燹的洗礼,保存了大量的活文物——古树,它们是所在重大历史事件和文化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冯广平博士说。在我国自然环境的变化上,太行山是自然分界线和动植物南北迁移的重要通道,而在文化发展上,太行山则是我国历史文化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正因如此,太行山是研究我国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区域。论坛筹备委员会拟编著《太行山植物文化图志》,将太行山的植物、古树、园林、关联文物全部统筹在内,系统阐述的太行山的科学、历史和文化。赵建成教授牵头组织《太行植物文化图志》的编著工作,他表示:“《图志》将覆盖太行山区30多个县,对寺院园林古树进行本底调查并全部收录,为古代寺院园林的修复与重建提供基础资料”。

三、明确业主责任,构建遗产保护体系

佛教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重社会元素共同作用才能完成。大多数佛教文化遗产尤其是寺院园林兼具文物和生活空间双重属性。文物是国家财富,需要得到深入的研究和严格的保护,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而寺院园林则是僧团赖以生活的空间,寺院内文物是其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理是实现文物保护和寺院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僧侣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也应该是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寺院和僧侣应成为佛教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主体”,全柏因副秘书长说,僧侣应虚心听取和吸收文物保护专家的意见,“积极发挥广大居士的智慧,联合社会多种力量,做好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中国地质大学孙克勤教授长期从事世界遗产研究,亲自实地考察了大多数著名的佛教园林。“与佛教文化相关的世界遗产不在少数,这些遗产保存完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孙克勤说,“因为信仰的存在,这些遗产虽迭经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仍然能够保存至今,使今天的人们能够幸运地看到先民的智慧结晶”。

冯广平博士因为植物文化的研究实地调查了上千处园林遗址,他说:“僧侣在保护寺院园林和院内文物的安全方面作用重大,这是可考的事实,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僧侣的业主责任虽经历天灾人祸而不断绝”。

就现有的佛教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来看,与会的学者认为专业保护措施和专业人才普遍缺乏,相关研究和教学机构应开始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保证人才和技术的持续供给;文物、宗教管理部门则应组织专题培训,“,轮流培训全国重点寺院的方丈、监院等人才,提高佛教文物保护的意识和专业知识”,全柏因秘书长说。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传文荟、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作品,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contact@tcpc.org.cn
0
分享海报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