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经纬——李东阳、冀豫古毯修复流程展

古毯的修复没有捷径,怀着对历史遗存的敬畏,李东阳、冀豫夫妇二人30年来,一丝不苟不断突破,带领团队,把内心的美好倾注于每一处破残,倾心医治那些荟聚而来的伤残古毯。

在正常使用下,每张手工编织的毯,大都能使用上百年,经我们所修复的古毯,使用超过200年的,也不胜枚举。但毕竟是纤维植物,那些被保留下来的古毯,历经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变迁,早已不是本初的模样:氧化褪色,磨损,撕裂,虫吃,鼠咬,风化,腐蚀……海外飘零、民间散落,几经辗转,百川汇海到我们这里,累累伤痕,让你怜惜,引你遐想,令你动容……不知不觉便把你带入其中,喜悲与共……

且有着各自不同的自身特点,各自不同的环境经历,各自不同的伤残遭遇……过于繁杂,对于修复,不同的病因,不同的工艺、不同境遇的破损情况,若要修旧如旧,肖其原貌,就必须有较高的综合把控能力……

修前准备

1,除尘清洗

首先,要预判,推测它的破损原因:古毯被使用磨损的状态千差万别,来源也各不相同,修前的预处理也就尤为重要,若判断是在使用的过程中遭遇过水蚀,或者是其它化学药物腐蚀过,以至于糟朽霉烂,对于以动植物纤维为原料的古毯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即不能敲打尘土,也不能入水,甚至无法挽救。

还必须考虑所洗毯颜色的性质、是否稳固等,以免经水后“串染”,需格外关注。

若是特别是近古毯植物染色,倒不必担心“串染”问题。

若是现代化学色所织染的产品,情况就复杂了,多因染色方法没严格遵守或颜料性质等因素,常有“串染”的可能,尤其是红色,洗前需固色、冲洗浮色等特殊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近代的天津毯,虽为化学色,染色即牢固又耐晒,这是很多区域的染色技术所不及的。

若已破损,清洗前往往要先暂缝破损处,以防更多的绒毛脱落,然后才敢敲打尘土,选择合适的清洗剂溶于水中,再浸泡毯子。

注,手工清洗:古毯多有不明原因的顽固污渍,手工可以有重点地局部处理,清洗机是难以重点突出的。

就连晾晒,也有讲究,大多可以悬挂,有的需平铺晾晒,甚至毛的顺逆方向也要考虑。

清洗前除尘

手工水洗,可重点去除顽固污渍

自然晾晒

2,材料准备

古毯来源广泛,工艺多样,为了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所选材料需尽可能接近原毯的特质。丰富多样的原料就显得格外重要。

手工捻的经、纬基底材料

收集的不同区域古料

草药植物染料

土法锅染,在长期的实践中,研发总结了一系列土种方法植物染。

修复

一次次地探索揣摩,一次次地实践,承接着先人的真传,三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用修复挽救万余条古毯来告慰先辈,日复一日浸润在古毯的长河,日复一日与古毯细语,把先民精湛的技艺内化于心,在一次次经验和教训的体悟中锤炼着自己,成长着自己,感知惊叹着先辈的智慧,惊叹着先辈技法的精妙,更坚定着要复活中华古风编织技艺的决心!

续编破损处经纬基底

这一环节,可是硬功夫:

一是基底本身的硬,由于老毯在经年累月的使用过程中,有不少尘土和毯绒板结在一起,尤其新疆毯,本身质地就坚硬,常常累得小伙子们热腕痛,连牙齿也常常累得酸痛,总能听到尖嘴钳拔针时的铮铮声,指上的针孔血渍,这都算不了什么。

二是技能要过硬:针,在我们修毯工匠手里是“有方向感的探针”,探知原经纬的深浅去路, 这需要大量的实践磨砺感悟,这仅仅算是基本功了。

北京毯,经纬基底修复中

 晚清新疆毯,经纬基底修复中(肥皂起到润滑针的效果)

清西藏毯,经纬基底修复中

清宁夏毯,经纬基底修复中

清蒙古毯,经纬基底修复中

修复中的瑞士毯经纬基底

修复中的缂毛毯

栽绒

栽绒,这是更能体现工匠手巧和心思灵动的环节,要考虑到相关该毯的诸多因素,如:破损处的花色,图案,纹理,疏密,厚薄,氧化状态,磨损程度,纱线的粗细捻度、产地、含绒量等等,也要考虑所打的每一个扣结的拆分细节层次,尤其是动物的眉眼处爪处,花纹的弯处,尖处等所打结的趋势也是要注意的,还要考虑到图纹的整体特征和衔接,同样符号的纹样,在不同毯子上的风格是不同的,一定要融进去,与该毯子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修补过程中的每一项疏漏,都会导致所修之处成为疤痕……

清蒙古毯:          老材料栽绒中,破损严重的,往往是经纬基底和栽绒同时推进)

 清左旗柱毯:古材料栽绒中

西藏毯:古材料栽绒修复中

清宁夏毯:植物染栽绒修复中修剪、氧化褪色等光泽处理,最终达到修旧如旧、无接缝的效果:

古毯,几百年不明色素植被的来源,不同的使命历程,加之以独特的立绒组织,历经时光洗礼所产生的纵深渐变的时光感,褪去了艳丽的浮华,毯面流动的淡淡光辉,柔美和谐,把对于古毯修复探索的道路推向永无止境……

榆林毯修复前后

蒙古毯修复前后

西藏毯修复前后

返修中东毯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传文荟、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作品,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contact@tcpc.org.cn
0
分享海报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