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民武术自述

程志民 出生于1952.9.19,自幼喜爱武术,八卦掌第五代传人师承于高子英老师,长期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内传播推广传统武术,擅长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十余种传统武术器械及中医,精研70余套传统武术套路,喜爱摄影,拍摄有大量武林大事记及名师照片,并整理拍摄所学60个部分(套路、散手、功法)的录制。每个部分由解说词、套路和双人用法构成。

八卦掌旧称转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中国传统拳术,由河北文安朱家坞人董海川始传于京城。是中国传统武术当中的著名拳种之一,流传很广。八卦掌有五大流派,由河北省廊坊市文安人董海川创于清末。2008年6月7日,八卦掌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八卦掌是中国流传很广的传统拳术,是内家拳三大名拳之一,也是道家养生、健身、防身阴阳掌的一个体现。它以八大桩法为转掌功,又集八大圈手于一体,下配一至八步的摆、扣、顺步法为基础,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路线,以掌法为核心,在走转中全身一至,步似行云流水,身法要求:拧转、旋翻协调完整,走如游龙,翻转似鹰。手法主要有:穿、插、劈、撩、横、撞、扣、翻、托等。八卦掌是融养生和技击于一炉,涵养道德的拳术,是董海川先师将武功及内功融为一体,博采众长,加上自己的丰富经验,独创以掌为主的技术手段。

传承脉络

第一代传人:创始人董海川

第二代传人:宋永祥,尹福,刘德宽

第三代传人:高文成,郭古民

第四代传人:高子英

第五代传人:程志民

我与八卦掌的渊源

1968年跟同学孙瑞友接触学习尹派八卦掌。1971年10月从于师高子英。开始系统学习八卦掌、形意拳、杨氏太极拳等。于1983年9月14日,正式向高子英老师递贴拜师。

高子英,名:士其。少年时期,随家父高文成习武。高文成先后从师于宋永祥(花园宋)、尹福(麻花尹)、刘德宽(大枪刘)。当年,高子英老师每天清晨在积水潭北岸的小山下面教拳。程老师上班途中正好路过那里,学拳很方便。开始练的是八卦宋派走桩、六十四手和推手。第二年学习了龙行掌。1973年,学习了第一件兵器套路——纯阳剑。

我与其它拳术及中医的渊源

1983年夏天,经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体育老师信立天介绍认识了王培生老师,并向王培生老师学习了由他创编的吴氏三十七式太极拳。后向信立天老师学习了五星捶。信立天老师学自于张旭初老师。

马玉清老师曾从师于刘采臣老师学习六合拳。从师于李昆(人称李四把)学习查拳,为此入了回教。向吴图南学习吴氏太极拳。本院老师金玉元请马玉清老师来院里教拳。程老师1986年,向马玉清老师学习了双匕首、六合双刀。

1986年,向好友刘合群学习全身关节的检查和复位······。当时找他看病的人不少,程志民老师在刘合群的指导下练习。后经刘老师介绍,认识了他的师父李金禄老师。当时,李师傅已经从首钢公司退休,被河北省河间市卧佛堂镇医院聘走。程老师专程去了镇医院。李师傅在1933年9岁时,由于机缘跟随北京白云观一位七十二岁的道长学习中医。他每天进观找道长学习两个小时。道长用气功在自己身上造出病的症状,让李师傅在他身上练习。道长每周一次,在白云观门口摆个小桌为百姓义务看病,李师傅从旁学习。这样的学习经历了四年。

1994年考入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夜大学习中医。2007年毕业。

我的武术传承

1979年开始教拳。第一个是本院的学生宋鸿翥,内蒙人。随后是山西的张栋、北京的刘立文,陈文龙、王志东,湖南的欧阳竟成等。1983年5月,我同本院职工杜广才在院里办了八卦掌学习班,有三十人左右。开门收了第一个徒弟,陕西的李森也来学拳,他是基建工程兵,过去练外家拳。2008年10月3日,递贴拜师。

2012年12月23日,收郅正鹤、胡龙江、张顺、张书博、王鹤妍、于齐为徒。

2015年12月6日,收赵利、辛令国、李英卓、姜丽丽为徒。

2018年9月23日,收刘章海,闵阿梅为徒

我的习武心得

练习武术,师父的作用异常重要。如果能遇到顶尖的拳家,如董海川、杨露禅等,那是习武者的福分。

时过近迁,当前的任何一位拳师与他们的前辈相比,功夫相差甚远。他们有许多方面的不足。这种综合性的不足,体现在搏击方面。

武术的本质是搏击,它需要有很多方面的内容作为实战的支撑。前人留下的练拳要领,不论哪位师傅教授都差不多。但是,不同师父教授的招式,在具体运用、变化及拳点方面则有很大的差距。许多人,招式练得很熟,也很有样子,就是在搏击中用不上。这是缺乏对抗性的练习。因为,知道怎么用,和在搏击中能用上不是一回事,这两者处在完全不同的状态中。

我在练拳的过程中,对某些招式,怎样准确用于搏击,始终在又清楚有迷茫中徘徊。通过练习八卦掌的走小圈,再将小圈继续收小,形成了快速拧走的掰扣步。以前的问题——顿悟,思路大开。明白了“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后发先至”、“声东击西”······,在搏击中要把控住对方的形态,控制住对手,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动作,给对手极大地杀伤,从而获胜。

自从跟随高子英老师学习武术后,逐渐明白了武术的哲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以力胜人。在此前提下,充分施展一切手段,取胜对手。方向正确,就要围绕这个方向,解决练习和搏击中一个一个的问题。这些问题永远不会彻底解决,只能相对解决。有的问题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甚至一、二十年才能初步解决。

选择老师异常重要。如果有幸遇到真正高水平的老师,在习武的过程中,可以少走许多弯路。高水平的老师必须在武技方面具备两个条件。一. 高水平的搏技。二. 深通拳理。这样的老师可以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提前传授给弟子,是弟子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我在教拳的过程中,保留了高老师套路的架子。但是,如何将某些架子(招式)应用在搏击中,我根据个人的经验和感悟做了较大的变动,使其更具实用性。

按照套路中的招式样子去实战,不可能取胜。套路中招式的样子,反映的只是这个招式大概意思,这个意思中包含了及其丰富的内容,每项内容都需要认真刻苦地长时间地对抗磨炼。只有这样才可能用于实战,没有捷径可选择。

2010年,我有了个想法:我在高子英老师的众弟子中,学的东西最多最全面,不流传下去,未免可惜。能不能用录像的方法记录保存下来。我准备用数年的时间,完成60个部分(套路、散手、功法)的录制。每个部分由解说词、套路和双人用法构成。余下的套路视情况而定。现在已完成了大部分。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传文荟、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作品,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contact@tcpc.org.cn
1
分享海报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