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湜,1968年生,著名绞缬染色艺术家,青舍染艺工作室主理人,同时身兼国家艺术基金与“国培计划”特聘专家。他深耕传统绞缬技艺,创新构建起融合传统工艺、当代美学与文化传播的多元学术体系,成为推动非遗绞缬技艺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力量,在非遗创新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为传统工艺的当代发展树立了行业标杆。
学术理论奠基者
在学术理论层面,张湜开创性地提出“绞缬工艺推演模式”,为传统绞缬技艺的现代发展搭建起完整的方法论框架。
创立“绞缬三维创作体系”:打破传统扎染局限于平面的创作模式,将扎染技艺与色彩科学、材料学、空间美学深度融合,为绞缬艺术开拓出立体创作的新维度。
开发“蓝染视觉语法系统”:通过编写 “十四五” 规划教材《传统植物蓝染技艺》,系统梳理蓝染技艺规范,确立了行业内认可的技术与审美标准。
构建“非遗活化评估模型”:针对传统工艺当代转化过程中的难点,设计出可量化的评估指标,为非遗技艺从保护到应用的落地提供了科学指引。

技术创新开拓者
在工艺技术创新上,张湜不断突破传统边界,推动绞缬技艺向多领域延伸。
研发“多维绞缬结构算法”:突破传统扎染的平面局限,成功将绞缬技艺应用于立体装置、建筑空间装饰等领域,拓展了传统工艺的应用场景。
创建“中国传统色蓝染数据库”:耗时多年搜集整理,收录上千种传统蓝染配方与现代创新应用方案,为行业研究与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储备。
开发“数字绞缬模拟系统”:借助参数化设计技术,实现传统绞缬工艺的数字化呈现与传承,让古老技艺与现代科技实现有效融合。

跨界赋能践行者
张湜积极推动绞缬技艺与多产业跨界合作,实现传统工艺的产业化赋能。
赋能纺织服装行业:与行业内企业合作,将绞缬工艺融入现代服装设计,开发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环保理念的可持续时尚解决方案。
助力家居设计领域:打造 “蓝染 + 空间” 整体设计系统,将蓝染元素应用于家居产品与空间装饰,相关方案已在多个知名家居品牌落地应用。
推广“非遗工坊创新发展模式”:在全国多地指导建立非遗工坊,将绞缬技艺转化为地方特色产业,实现了传统工艺的产业化传承与民生增收的双赢。
教育传承引领者
为推动绞缬技艺的长远传承,张湜构建了完整的非遗传承教育体系,培养大批专业人才。
主持国家级项目:先后主持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项目 5 项,通过项目实践培养绞缬技艺专业人才超过2000人,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搭建高校教学网络:在全国23所高等艺术院校建立 “蓝染 + 绞缬”教学体系,将传统工艺纳入高校正规教育,实现技艺传承的系统化与专业化。
拓展线上教育渠道:开发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系统,打破地域限制,课程覆盖学员超10万人次,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绞缬技艺。

文化传播推动者
在文化传播领域,张湜积极搭建国内外交流平台,让中国绞缬技艺走向世界。
参与重要展览:其作品先后参展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丝绸博物馆专题展等重要展览 20 余场,通过展览向公众展现绞缬艺术的独特魅力。
主导国际交流项目:主持多场中外艺术交流活动,推动中国绞缬技艺与国际传统工艺领域展开对话,提升中国传统工艺的国际影响力。
建立国际研究网络:与多个国家的工艺专家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国际绞缬研究网络,促进跨国界的技艺交流与学术研究。

获奖情况
2016年:参与北京国际设计周传统靛蓝植物染色推广项目;
2017年:推出摩登上海时尚家居展合作扎染产品;参展海峡两岸植物染艺术大展(深圳);
2018年:参展国际植物染艺术联展(深圳);
2019年:参展天染:国际当代天然染色艺术作品展(中国丝绸博物馆);7月,参展“蓝脉”2019两岸天染染色艺术联展(台湾、深圳);
2022年9月:举办《溯》蓝染个展(北京宋庄北艺塘画廊);
2024年10月:参展《首届全国植物染艺术展》(大连鲁迅学院美术博物馆、北京世纪坛);11月,参展《跨界与延伸 —— 中马防染艺术交流展》(China-Malaysia Art Exhibition);12月,参展《艺术无疆 – 畅挥新象 ——2025 年中 – 马艺术交流展》(China Malaysia Art Exhibition New year‘s Day 2025);
2025年1月:参展《“廿手艺”邀请展》(重庆中华手工)。
张湜始终秉持“技艺为体、文化为魂、创新为用”的理念,通过系统性的学术研究、技术创新、教育传承与文化传播,实现了传统绞缬技艺从保护传承到创新发展的完整闭环。因其在非遗领域的突出贡献,被特聘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专家,未来将继续推动中国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书写传统工艺复兴的时代篇章。
评论0